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八十四章 中法新约(1/3)

1884年4月,当法国远东舰队在南中国海受挫,舰队司令孤拔阵亡的消息传回巴黎后,狂热的市民纷纷涌上街头要求政府向越南增兵,以惩罚狂妄的清国。在他们看来中国人用德国建造的军舰击败了法国舰队,这个仇绝不能不报。

同时,法国政府为了激发公众的爱国热情还把孤拔塑造成一个民族英雄,在国内广泛宣传。要说,孤拔也确实“堪当此任”,他终身未娶,在阵亡前的20多年的时间里几乎从未离开过军舰,再加上马尾海战中他以微小损失为法国海军取得了近一个世纪以来最辉煌的胜利。仅凭这三点便足以成为法国愤青们崇拜的偶像。

历史上,清军在取得“凉山大捷”后曾迫使推行殖民政策的法国茹·费里内阁倒台,但现在的情势完全“倒”了过来。

在选民的要求下,法国议会第二大党社会民主党被迫继续支持费里内阁扩大战争的决策,并同意为印度支那战争紧急增加2000万法郎的财政拨款。

三个月后,包括三艘万吨级铁甲舰在内的法国地中海增援舰队兵分两路,护送两万名法国陆军开赴金兰湾。

法国大胆出兵远东和德国在背后的暗中怂恿是分不开的。

1884年5月,欧洲列强在柏林召开了一场关于瓜分非洲殖民地的多边会谈。这次会议是由俾斯麦首相提议召开,旨在遏制英国势力在非洲的不断扩张,得到了欧洲大陆各国的支持。会议上,费里和俾斯麦精诚合作共同挫败了英国控制比属刚果的阴谋,以条约的形式确立了刚果的独立地位。从此,大英帝国纵贯非洲大陆的宏伟蓝图彻底化为泡影。

费里是那个时代法国为数不多的头脑清醒的政治家。他主张对德和解,把更多的国力用于殖民扩张方面,而进行殖民扩张就必然和英国产生或多或少的冲突,这就更使得法国在欧洲大陆问题上“有求于”背后的德国。

俾斯麦能同时玩转“五只球”,靠的就是让欧洲的所有大国都“有求于”德国,而彼此之间却相互不信任。

对于法国来说,从纯粹的国家战略考虑,利用自身强大的海军进行海外殖民扩张显然比扩充陆军加强对德战备更具有远见和可行性。尽管广大民众从感情上更倾向于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

俾斯麦乐于见到费里继续主政法国,因为这增大了德国在外交方面的回旋余地。因此他暗中向费里做出了安全保证,正是基于此,法国人才放心大胆的冲向远东。

威廉欣喜的看到自己已经成为改变历史的人。费里主政法国同样是他所期待,这对于改善两国人民的相互敌视的态度多少会起到一些作用。至于清朝和法国之间的战争威廉并不关心,因为他关心也没有用,中国和法国的国力相差太大,只要法国下决心一战,那么颛顼暗弱的清政府没有任何获胜的可能。

1885年1月,经过半年多并不激烈的战斗,法军终于控制了越南全境,并顺势逐退了英国在湄公河东岸的势力。与此同时,由法国地中海舰队主力舰领衔的新法国远东舰队再次攻入了长江,南洋舰队的7艘主力舰全部战沉或重创搁浅。

面对即将到来的法国海军主力,李鸿章聪明地选择了保存实力。定、镇二舰受损后,随即进入香港船厂进行大修,按照国际惯例这样的“大修”必须要持续到战争结束,战争其间相当于被中立国扣留。因此,这两艘未来北洋舰队的顶梁柱才在战争的关键时刻逃过一劫。

法国陆军在中越边境虽然再次受挫,不过这一次他们决定避开善战的清军冯子材部,由海军护送在大沽口登陆,演一出“擒贼擒王”的好戏。想靠衣冠不整的几万八旗兵打败法军无异于天方夜谭,仗打到这个份上如果再继续打下去,那就只有一个“皇帝皇太后北狩猎的”结局了。于是,清廷中枢非常“识时务”地任命李鸿章为全权代表和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新一战风云》 最新章节第八十四章 中法新约,网址:https://www.bqgbi.net/81_81748/91.html

童养媳的春天 世界变成了游戏 渺渺星河落九尘夜芷瑶司若尘 迷雾求生:从小木屋开始签到 非主流宫斗 曾有一人,爱我如命 修炼9999级了老祖才100级 墨染江山如画 我在掌刑司无敌的那些年 全职玩家异界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