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德国大班在中国(1/3)
1880年9月11日清晨,中国,上海。
“嘟——嘟——”,随着一阵阵汽笛的长鸣,奥森多夫斯基和他的5位伙伴经过两个的多月的远洋航行终于达到了行程的终点。下船的那一刻,奥森多夫斯基又看到了昔日曾无比熟悉的场景。
宽阔的港口内帆樯鳞次栉比,一眼望去,就好像在河边看看茂密芦苇丛那白色芦花一样,简直如大雪盖上芦苇丛一般,一群群的船出港,一群群的船入港,帆樯移动的时候,就像河风吹起芦花,又像搅动的雪片,川流不息。
众人都对眼前的光景十分好奇。奥森多夫斯基淡淡说了句:“没什么好奇怪的,这就是上海港,远东地区最繁忙的国际码头。”
时值9月,正是南米北上的时节,等待装米的沙船密密麻麻停泊在远处的简易码头。装米的苦力们喊得号子声能传出二里地去。
陆地上也遍地是人,洋人和中国人混杂着,洋人有高帽正装拄着文明棍的有钱人,也有穿着可笑吊带裤的裸着膀子的杂役,中国人里有各色船工水手,也有大呼小叫的账房和工头,更有皮包骨头地流民,到处都是车和商品货物,西洋四轮货车、清朝两轮驴车、人推的地排车,甚至独轮车,港口附近地地面好像农田一样,被车轮碾过,好像被无数犁拉过一般翻了起来,然后又被无数人脚踩实,然后再被犁起。
整个港口吵闹的、喧嚣的,各国商人、劳役、冒险家们为了财富和梦想而聚集在一起,而且每天如此。
奥森多夫斯基自然也是其中的一员,5年前的一天,他带着失败的沮丧返回德国;5年后的今天,他再次回到梦想的。
若干年后,当圈内人士提起他的时候,往往会联想起教科书般经典的一句话:奥森多夫斯基再次踏上外滩的土地标志着德国资本在华事业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
奥森多夫斯基领着他的伙计们找到一辆四轮马车,驾车的是个美国人。当奥森多夫斯基开口一句:“到德国领事馆机滴啊!”差点没把那个美国人雷倒。“难怪这哥们连翻译都不带,敢情上海话笔我还好。”
和美国车夫谈好价钱,几个壮汉便拎着行礼座上了车。
德国领事馆位于外滩18号沙逊老楼的三层,房子是租的。领事哈默先生30来岁,来中国之前是德累斯顿有名的花花公子,时任萨克森王国首相的老爸实在没办法才托了外交部的关系把他打发的远远的。可就是这个花花公子搞起外交来竟很有一套,被发配到上海后很快学会了汉语,和中国的官员们称兄道弟打得火热。在上海的各国领事中,他算是汉语说得最流畅的一个。
奥森多夫斯基自然知道他到中国的第一件事要做什么,那就是先把公司牌子挂起来。
沙逊老楼的三层一共有二十多间屋子,是被领事馆整体租下来的,年租金1200两。当时德国在中国的洋行虽然有几家上规模的,但很多都是只有一两个人的皮包公司,这领事馆内就有几家。为了办事方便,他们甘愿贵一点从哈默这个二房东手中租一间商住两用。
奥森多夫斯基初来乍到,自忖住在领事馆总比在外面租房子要安全一些,于是6个人租了两间临街的屋子暂且住下。当天奥森多夫斯基除了往柏林发了封报平安的电报外,剩下时间就是把随身带着的10万马克全部兑换成汇丰银行的支票和现银,然后便是领着伙计们收拾收拾屋子,安顿好住处,好在领事馆的床铺都是现成的,省得再跑出去买了。
第二天,奥森多夫斯基继续处理杂务。他先是跑到街上找来一名工匠在屋子外面量好尺寸,准备制作公司招牌。
接下来,吩咐伙计们开立帐册,做营业的准备。下午,则跟着哈默沿外滩礼节性地访问了一些商界的大鳄们,比如怡和洋行、沙逊洋行,宝顺洋行,当然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新一战风云》 最新章节第六十一章 德国大班在中国,网址:https://www.bqgbi.net/81_81748/68.html
苏乘羽许南枝
许先生今天表白了吗
世界变成了游戏
极道世界
宝宝连萌:爹爹是个吸血鬼
娱乐圈女boss恋情曝光后
冒牌机甲师
反派:我的弟弟是天选之子
巨星从诗词大会开始
我在绝地求生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