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七五章 李公谋,墙头草(1/3)
马文升是兵部尚书,又是五朝元老,在朝中可谓一言九鼎,他看不惯徐琼这种不正视历史的态度,只是轻描淡写的一句,就将徐琼呛得说不出话来。
按照徐琼的意思,明朝历史上消散四年的典籍是违背太祖所制定的国策,根本就没任何参考价值,所以将其定性为糟粕,大可以将之舍弃,要修《大明会典》,所列典章制度直接从太祖朝跳到太宗朝就可。
马文升便针锋相对,五代十国时天下大乱,国中少有贤明的天子,那根据你的观点要舍糟粕,这段历史就不用修了?
历史是用来记载的,既然要修《大明会典》,就要将大明朝开国以来所有典章制度都记载下来,而不能由于一些典章系政治奋斗遭到破除就刻意不提,否则这《大明会典》就是一部“秽史”,为后代史学家所嘲笑。
徐琼和马文升同属老臣,在朝堂下私情还算不错,此时马文升这么咄咄逼人,令徐琼颜面无存,立即黑着脸一语不发。
焦芳站出来为徐琼辩护:“马尚书疏忽了一个问题,就算要修,恐怕也不好修吧?靖难之后,时典籍多破除而遭焚毁,如今连翰林院中都无存档,若要修撰,必会延伸《会典》成书之期,令《会典》失色,更不可取。”
马文升到底气量大,含笑眯眼打量对面的焦芳,没有说话,但眼力已明确说出他想要表达的意思:你还没修呢,怎知道不好修?亦或者是你怕由于修这段历史典章制度产生一系列政治问题,才在这里混杂视听?
由于马文升出面,令问题再次陷进胶着状态,也令文华殿内的炸药味渐浓。
朱祐樘见场面僵持下来,便有休经筵之意,但问题是他主动提出来的,若就这么无果而终,有些说不过往。
好在旁边有会察言观色的大臣,代表人物便是李东阳。
李东阳见弘治天子脸色迟疑,以他对天子的懂得,立即起身出来行礼道:“陛下,臣认为既要修《会典》,又不能令史料有所错漏,不妨令翰林院先行修撰洪武末年典籍,是否可行,待其收拾完毕后再行朝议。”
李东阳被称为“李公谋”,是由于他擅长出策划策,在一些未定之事上往往有一锤定音的能力,在这种问题上他显然不会偏向于任何一边,由于这会损坏公允或者体统,一边是修史之人应有的严谨态度,一边是太宗天子继位的正当性,都是不容小觑的问题,所以李东阳干脆提出让翰林院把洪武三十二年到三十五年之间所有的典籍收拾出来,然后看看修撰这段历史有无必要。
听起来通情达理,但李东阳奥妙地回避了一个问题,就是为建文年号定名,即是还是违背了弘治天子举办这次经筵的初衷。
连大学士李东阳都发话了,而且话说得通情达理,在场的王公贵胄和文武大臣,包含刚才产生争执的徐琼、马文升等人也不再言语。朱祐樘轻叹了口吻,扬声问道:“众卿认为如何?”
徐琼率先行礼:“回陛下,臣附议。”
“臣附议。”更多大臣站了出来,实在跟李东阳一样在这问题上当墙头草。
翰林院的官员品秩卑微,本就属于记载者,没资格发表观点,最后沈溪跟四周的翰林院同寅一样,起身说了句“附议”,事情便当揭过。
到最后弘治天子朱佑樘也没表明自己的态度,好在也没把写奏本的人出卖。
经筵在这种不和谐的气氛中结束,鸿胪寺卿出班跪于殿中,先礼赞,等礼赞毕,包含沈溪在内,东西两班官员从对向转身面向天子御座所在的北方,等候弘治天子训旨。
通常这个时候天子会有两种选择,让百官出宫,或者留下赐食。只听朱祐樘扬扬手,吩咐:“与经筵之官人一体,每吃酒饭。”
沈溪连忙跟在其他官员身后,下跪承旨谢恩。
在沈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寒门状元内》 最新章节第四七五章 李公谋,墙头草,网址:https://www.bqgbi.net/60_60054/473.html
重生鬼手毒医
柯南之敬酒不吃吃罚酒
重生七零再高嫁
肉身横练:我以武道镇杀妖魔
霜之烬
女总裁的上门女婿
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
大杂院里的小美人
重返1994:草莽人生
六爷文武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