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〇八章 院试本就没那么简单(1/3)
沈溪揣摩了一下,这两篇标题看似不难,但实在都不轻易。
在沈溪想该把论述的重点放在“学而时习之”,还是“有匪君子”时,别的考生还在那儿抱怨,这他娘的到底是什么鬼标题。
两篇四书文的考题,却有四分之三出自《诗经》,对于在场大多数考生而言,这标题简直无比的坑爹。
众所周知的事情,高超城科举时的五经本经是《诗经》,所以他出题才会对《诗经》这么偏爱。
但《诗经》属于五经,而五经又是府试选考的标题,就算历年来高超城在《诗经》标题上出得很出彩,也没像今年这样,在两篇必答的四书文里全都引用五经内容。
说是四书文,还不如说是五经文。
沈溪没有像县试一样马上落笔,而是要收拾脑海中的知识,就算第一篇轻易些,也需要从那么多圣贤之言当中,找到切题的内容。
过了大约一刻钟,沈溪把脑海中把脉络收拾明确,然后在草稿纸上奋笔疾书,作成文章,最后稍微修正,第一篇文章就算完成了。
沈溪重点检查了避讳的问题,在断定没有犯忌讳之后,沈溪开端把文章誊抄在考卷上,字迹只算是工整,并未刻意在考卷上表现他的好书法。毕竟主考官高超城只是乙科出身,若一手好字太过出众,也轻易引起他的嫉恨,还是中庸点好。
沈溪完成第一篇文章后,稍微留心了一下四周的考生,顿时发觉情况似乎不太对劲。进目所及的考生竟然没一人落笔,全都眉头紧锁苦苦思考。
沈溪心想:“难不成标题太轻易,他们不知如何下手?”想到这里,他不由摇摇头,把精力收拢回来,放到他认为比较难的第二题上。
这标题,实在无论从“学而时习之”还是从“有匪君子”来论述都是可以的,差别是问题的要害毕竟在哪儿,这涉及到出题人的心理。
若出题人认为当一个有文采的君子,前者“学而时习之”比后者“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重要,你着重后者就是审错题了,在十取一的测验中,即是落榜。同样的道理,要是出题人认为后者比前者重要,你着重前者,同样会被刷下往。
从字面上,很轻易认为,既然出题人说的是“学而时习之,有匪君子”,那就必定是学而时习之更重要。
可沈溪却要从出题人高超城身上来考虑,到底他感到哪点更重要呢?
沈溪在考府试之前,特别懂得过主考官的爱好,就似乎当初研究叶名溯一样。
这高超城,早年属于那种落魄书生,直到三十岁考过秀才并接连中举,为主考官赏识方踏上仕途。
陈年往事,沈溪没法调查得更明确,但他仔细考虑了一下,这高超城根本不是个“学而时习之”的人,由于他在做官前是没机会“实践”的,反倒是高超城曾多次对人讲述自己少时的辛苦,如何帮人写书信以及写春联养妻活儿。
或者正是这段惨痛的经历,才令他拼命巴结权贵,不断获得升职的机会。否则,一个举人凭何官居四品的一府知府?
沈溪在想明确这点后,思路马上开阔了。
这就似乎范进中举,你问他到底是学习后多实践重要,还是要经受得住生活的磨砺更重要,他必定选择后者。
沈溪找到着重点,马上就开端起草文章。既然这标题中有“学而时习之”,那就不能不提,但也不能作为着重,在文章中稍提一句学到知识是条件,重要的是经过生活的磨砺,忍耐得了疾苦,才干真正成为君子。
沈溪这么写,即是是变相奉承高超城。
一篇四百字左右的文章,就算用八股文写,对沈溪以前动辄写几万字论文的人来说实在不要太轻易。
写完之后,沈溪仔细检查过,开端往考卷上誊写。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寒门状元内》 最新章节第二〇八章 院试本就没那么简单,网址:https://www.bqgbi.net/60_60054/206.html
大唐:神级熊孩子
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
极品透视学生(极品黄金瞳)
打上花火
[综]幺妹儿,你的锅
宁王府的白月刚
重生为魔王萝莉的勇者
木叶之日向家的炼金术师
论怪兽的合成公式
陆爷的小祖宗又黏又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