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北洋将军名号的由来(1/4)

1914年6月0日,袁世凯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极力改革省制,下令裁撤各省都督,在京师特设“将军府”,遣派将军督理各省军务,并于是年7月18日公布《将军府编制令》,建立各种将军名号。在194年11月至196年4月,段祺瑞临时执政虽明令废止一再任将军衔,但将军名号仍继续沿用,194年6月,将军衔复又任命,直到197年6月18日张作霖在京、师成立“中华民**政府”,明令裁撤将军府为止,将军府历时1年之久。在此期间,将军府共任命将军衔560余人,冠以将军名号的有00余种。

将军名号(即“冠字”)中都有“武”或“威”字。这“武”或“威”字是根据该将军的任职岗位来确定的。一般说来,在1917年以前,派往各省的将军冠“武”一字,如安徽的倪嗣冲是安武将军,江苏的冯国璋是宣武上将军,浙江的李瑞是兴武将军等。留在京师将军府内的将军则冠“威”字,如蔡锷是昭威将军,段祺瑞是建威上将军,孙武是义威将军,张凤翎是扬威将军等。但东三省较特殊,奉天的张锡銮是镇安上将军,吉林的孟恩远是镇安左将军,黑龙江的朱庆澜是镇安右将军。此外,各省以文官(巡按使)兼充督军务的,则只加“将军衔”。但在1917年之后,军阀们为炫耀自己的身份,都希望冠“威”字,因此从这年起,将军府的将军名号,除极少数人仍冠“武”字外(1917年至197年6月17日,共冠“武”字将军名号者仅为11人),绝大多数均冠“威”字,即使是派往各省的将军也是如此,如江西的李烈钧是植威将军,广西的陆荣廷是宁威将军,四川的刘存厚是崇威将军等等。

将军名号中的另一个“字”,一般是根据总统的意向来确定,因而它的选择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但其中一些“字”的选用却有一定的规律性。譬如有的以省、地名中的某一个字作为冠字之一,象福建省的李厚基,取“建”字同“武”字合用就是“建武将军”江西的李纯,取南昌城名中的“昌”字与“武”字合用为“昌武将军”;四川的胡景伊,取成都城名中的“成”字与“武”字合用为“成武将军”,广西的陆荣廷,取“南宁”城名中的“宁”与“威”合用为“宁威将军”等等。有的从该将军的姓名中任选一个“字”作为冠字之一,如洪兆麟是洪威将军,张学良是良威将军,吴佩孚是孚威上将军,王栋是栋威将军,徐鸿宾是鸿威将军,樊德光是德威将军等等。有的根据姓名中的最后一个“字”,任意搭配上一个与之能组成“词”的另一个“字”。如石绍明称显威将军,“明显”成词,张永成称绩威将军,“成绩”成词,常德盛称典威将军,“盛典”成词等等。

传统佳节,必须献上祝福。

各位读者大大陪同这本书已经八个月之久,非常感谢你们的支持。

平时不太喜欢发作品相关,但今日一定要单独开一章,祝福各位读者大大天天快乐、幸福美好。

张之洞(187~1909)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汉族,清代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 对其在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方面所作的贡献评价甚高,曾说过“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旧阵时,广州惠爱路正对文德路口处有一间城隍庙,香火鼎盛。庙前的广场有不少看相、算命、卜卦的摊档。这些江湖术士,很懂得人们的心理,知道凡是来看相、算命的人,大都是倒运失意,或处于逆境有危难的人。所以,来人一坐下,术士就故意把他奚落一番,比如说“你满面晦气,正走着衰运”云云。然后话锋一转:“幸好你找到我,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1908大军阀》 最新章节北洋将军名号的由来,网址:https://www.bqgbi.net/41_41612/698.html

重生之傲世凌空 万魔之祖 桃运天王(孤寂之狼) 凌少的独爱小女人 鉴罪者 心中有寺 我的极品娇妻 傲血战天 三国重生马孟起 仙子还我飞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