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二百五十章死生从此心茫然(1/3)

上天是有秩序的,从风雨雷电到春夏秋冬、以及大自然的枯荣交替都是有迹可循;芸芸众生何尝不是这样,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华夏三十三年开年就出了件大事,帝国的皇帝阚武大朝会后突发心肌梗塞,等太上皇夫妇得知消息,乘飞机赶到秣陵时,已经阴阳两隔,阚武已溘然而逝。黎巧惊闻噩耗,几乎当场昏厥,幸亏阚石陪伴在身旁才没有出事。

丧子之痛,阚石夫妇陷入了深深的哀伤之中。最令人惋惜的是,阚武走得很突然,事情根本都没有一点征兆,正因为如此,家人连最后一面都没有见上。

尽管事发突然,华夏帝国由于制度完善,政府并没有因此而陷入混乱。整个朝廷的运转还是有条不紊,秩序井然;各大军区的军队虽然进入战备状态,却并没有产生任何混乱。

华夏帝国是个重视礼法的国家,凡事讲求合于礼法,帝王之丧尤然。第二天,首辅元甫请示了阚石后,皇帝阚武的丧礼进入正式的丧葬流程。

根据帝国的《大行丧礼》,阚武的葬礼属于国葬范畴,有专门的制度和礼仪。国葬分为葬前的丧礼、葬礼、葬后祭礼三阶段。

葬前的丧礼,由内阁首辅元甫宣读阚武遗诏,宣布阚舜继任皇帝。经国民大会委员会投票批准后,阚舜正式继任皇帝。

阚舜任命简如、扈彪等五人为山陵五使,还任命了其他负责其它丧葬事务的官员,同时通过电台和报纸向天下告哀。

一夜之间,整个华夏笼罩在悲伤之中,朝廷各级官员各依尊卑、亲疏的差异,穿上不同的丧服。民众也自发的举行祭祀活动。

华夏的国葬礼为安葬死者的礼仪,有严格的规定。过程始自启欑宫,终至掩皇堂完成下葬,葬后有虞祭和祔庙等礼仪。

遗诏宣布后,群臣发哀,之后在内阁首辅元甫的带领下,群臣移班谒见新帝阚舜,祝贺新帝即位,并对太上皇夫妇表达慰问之意。

阚武终年才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可以称得上是英年早逝。痛失爱子,阚石夫妇俩格外的伤心,尤其是黎巧,久久不能从悲伤中走出来,正所谓:母哭不可闻,欲与汝俱亡。

出灵那天,先用七十二人将棺木抬出兴华门。此时,皇室官府倾巢而出,按《大行丧礼》典制,走在最前面的是六十四位引幡人,高举万民旗伞。

接着是皇帝的卤薄仪仗队,由皇家侍卫官组成,人数有两百人之多,他们举着各种兵器、幡旗和各式各样的纸扎或绸缎制作的“烧活”,浩浩荡荡,十分威风。

抬棺木的扛夫,身穿孝服,每班有一百二十八人,分三班轮流抬送。在棺木后面是全副武装的皇室御林军骑兵。然后是文武百官、皇亲国戚和宗室的队伍,秣陵城中主干道上汽车连绵不断。

在送葬行列中,还夹有来各地华夏神殿的大祭祀,他们身着祭奠的法衣,手执法器,不断地吹奏诵经。整个送葬队伍长达几里,从秣陵城到陵地,沿途三十里,第段距离还要搭设芦殿,供停灵和送葬队伍休息。这种芦殿也是玉阶金瓦,朱碧交映,十分华丽。

按照阚石夫妇的本心,并不想大肆操办,但拗不过文武群臣的请求这才勉强答应。简如用儒家基本逻辑说服了太上皇夫妇,简如认为皇帝的葬礼应该为世人做表率,应该体现入世主义精神、仁学、人格修养、社会治理。

他说:”太上皇陛下,这并不是先皇个人的事情。帝国的生死观应该集中体现为”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我们这样做是想要让后世的子孙知道,死亡可以使生前的德行、精神、功绩得到升华和传承。也希望我们的人民记住祖先的功绩!”

尽管如此,阚石夫妇俩也没有全盘接受繁杂冗长的礼仪。依然要求丧礼秉持勤俭节约,厚礼薄葬的精神,礼仪可以讲究,但不允许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活在原始时代》 最新章节第二百五十章死生从此心茫然,网址:https://www.bqgbi.net/40_40009/254.html

重林巨蜥 武越星河 超级回收系统 大明第一书生 阿京 极品医圣 阮府有嫡女 高武归来变成了四合院的邻居 不一样的蛊真人 恶魔首席的珠光宝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