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通网(1/3)(2/3)
刻开始了对每一座工厂的改造。
数百上千万枚封装起来的铁壳芯片如同春雨一般,融入到了每一座工厂,每一条铁路线,每一处集体宿舍,每一座养殖场、种植基地之中。
伴随着这些芯片的融入,整个基地群的生产模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种植基地的温度控制不再需要克隆体手动进行了,而是交由芯片自动进行;
电网调度不再需要克隆体手动改线了,芯片就能完成这项工作。
发电厂里,发电机的出力高低不再需要克隆体们详细计算电网数据才能做出决策,而是完全由芯片自主控制;
甚至水产池的打氧、铁路线列车的调度、炼钢厂的传送带、铸造厂的机加工……
除了各个工厂之外,铁壳芯片也大量引入到了各式车辆之中。
氧气和甲烷用量的调整、自动换挡各齿轮的配合、压力的调整、转向系统……
引入芯片之后,车辆的驾驶难度直接降低到了原来的不足三成。
整个基地群,不知道多少繁重的工作交给了芯片去执行,不知道多少克隆体由此而“赋闲”。
为了这一次信息化改造,李青松甚至专门建设了一座网线工厂,将四通线像是电网那样,直接铺满了主基地与所有分基地。
看着自动调度的列车,驾驶难度大大降低的车辆,自动运行的传送带,看着那一条条四通线,李青松满是欣慰的笑了。
“洛神星终于通网了啊……”
据李青松初步统计,芯片和网络的引入,至少让整个基地群的生产效率提升了五倍。
换句话说,虽然此刻李青松仅有6万名克隆体而已,但发挥出来的工业能力,至少相当于信息化改造之前30万名克隆体!
此刻,虽然那座大规模的克隆体培育工厂还没建成,但李青松已经提前实现了生产力的巨大提升。
更何况,自己此刻所制造的只是最为初级的芯片。
新一代平面式集成电路芯片已经在研发之中了。
所谓平面式,便是现代科技那种,先造硅棒,再切硅片,然后使用各种光刻、蚀刻、各种化学品之类的手段,直接在硅片上面制造晶体管。
毫无疑问,这能集成更多的晶体管,其效率远远不是手工往电路板上面焊接晶体管能比拟的。
等芯片技术提升,单个克隆体所能发挥出的工作能力还将进一步暴涨。
“那么……该进行克隆体培育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人类失踪,幸好我有亿万克隆体》 最新章节第四十一章 通网(1/3),网址:https://www.bqgbi.net/352_352237/41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