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五经取士,八股排名(1/3)
;
第二场考论、判、诏、诰、章和表,也就是公文写作;
第三场考策论,就是考察士子的政治能力。
每场考卷考试当天下。
由于乡试三场中第一场是,故而也被称做科举的敲门砖,但这并不意味着士子们只学上,而并不是。
毕竟只是一种科举考试的格式而已,只要自身修养和才识得以丰富那么届时自然就能写出一手好文章来。
李宏宇拿到第一场的考卷一看,上面列了三道从论语、中庸和孟子中选的题目,以及五道从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中选的题目。
“四书”之所以有三道题,是因为在乡试时并不是每门都考,通常选取三门来出题,一般是论语、中庸和孟子的组合,大学由于字数少故而考官都不喜欢从中出题。
无论是三道“四书”题还是五道“五经”题,考生不需要全部作答,只需从中各选一道答题即可。
其中“四书”题的试卷行文要按照严格的的程式,答题内容和行文格式不得有任何的违制。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在明朝“四书”是必学的科目,但“五经”并非都要学习,士子们只需选“五经”中的一门作为自己的本经来学习即可。
因此,“五经”中就出现了科目和冷门科目,其中诗经、尚书、易经三门为科目,学习人数较多,而礼记和春秋为冷门科目,学习人数较少。
由于“五经”是专门之学,所以明朝就出现了一些科举世家拥有家传的经学,即经学世家,并向所在地域扩散。
例如常熟的诗经、余姚的礼记、苏州的易经以及会稽的春秋,在当时都非常有名。
“五经”既然是选学的科目,那么它就比“四书”更有自由性,往往有人因其所选本经学习不佳而更换学“五经”中其他的科目作为自己的本经。
正是因为考生们对“五经”的侧重不同,故而考生的卷子会依照其选取作答的“五经”题目进行归类,这样一来就考卷分为五类,每一类对应“五经”中的一门,然后由相应的房考,也就是批卷官进行批阅。
考虑到“五经”中的和冷门,每门批卷官的数量并不一样。
通常诗经最多,有五房批卷官;易经和尚书其次,各四房批卷官;春秋和礼记最少,各二房批卷官。
乡试排名的时候,为了照顾到学习不同“五经”科目的考生,先从把“五经”试题中每一门作答文章最好的人挑出来,五经更占其一,这样一来就有五个人,号称“五经魁”,也就是大明乡试“五经取士”的由来。
这五人将是乡试的前五名,其中最优秀者就是乡试的解元,因为不同的“五经”文章间很难比较高下,故而这个时候就要看“四书”题目的优劣,也就是考验考生们的能力。
至于五人后面的排名,则根据三场考试的综合情形来定夺,其中第一场考试的成绩,尤其是所占的比重最大。
按照乡试的规定,乡试前六名可以免考接下来的由举人应试的选拔考试,直接获得前往京城考会试的资格,故而乡试前六名的争夺异常激烈。
对于那些成绩优异的考生,自然奔着“五经魁”而去,一旦成为“五经魁”不仅可以在乡试中名列前茅,还能直接去京城赶考不必在参加选拔考试,同时这也是一种莫大的荣誉,以后向外人介绍身份的时候可以称“经魁”,可谓是举人中的佼佼者。
不过,如果所选本经的竞争对手太强,那么有人会退而求其次选择第二拿手的那一经来应考。
以湖广考生为例,方云擅长易经,沈伯诚擅长诗经,杨仁孝擅长尚书,三人所选都可谓是当前的。
其实红,方云和杨仁孝都明智地避开了最的诗经,毕竟选诗经为本经的人最多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权驭大明》 最新章节第124章五经取士,八股排名,网址:https://www.bqgbi.net/33_33092/124.html
全家都是穿来的,就我土着
不会真有人觉得师尊是凡人吧
异世之饲兽
超神学院之万界商城
崩云乱
她在无限游戏中屠神
我不想长生不死啊
都市:我的首富身份被妹妹曝光了
放下那个汉子
逼我重生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