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2章 狡猾的多铎(4/6)
,部众离散,连帝号纪年都被遗忘了。>
经过长期的部落争战之后,蒙古形成瓦刺、鞑靼两大部落,瓦刺居西,称西蒙古,鞑靼居东,称东蒙古。>
由于他们被驱回漠北之后仍然过着游牧生活,许多生活必须品仰给于塞内。>
有的部落和明政府保持着互市贸易和朝贡隶属关系。有的则不满足于这种关系,常常利用他们擅长骑射的优势对内地侵扰。>
明政府对蒙古人也采取又打又拉的所谓“以夷制夷“的政策,利用他们政治上的弱点促其内部分裂,支弱抑强。>
忽而抑制鞑靼,安抚瓦刺,忽而又抑制瓦刺,安抚鞑靼。蒙古人则以明政府反复无常为借口兴师动武。>
因此,北方的边患一直未除,明政府的防戍重点一直在北边。>
燕王朱棣在“靖难之役“中夺取皇位以后,更加重视北方的边防建设,修复了若干地段低矮简陋的边墙。>
在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的万里防线上设立九座军镇,分地守御。>
首先设立了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原太原总兵驻在偏关,三边制府总兵驻在固原,也称二镇。相继又设宁夏、甘肃、蓟州,合称九镇,又称九边。>
蓟镇在沿边九镇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
蓟镇之重,首先在于它的地理位置从东、西、北三个方面包围着京城。>
号称京师西大门的居庸关距京城只有五十余公里,有京城铁门之称的古北口也只有百余公里,蓟镇有险,则京城震悚,蓟镇稳固则京城无虞。>
特别是永乐初撤销塞外的大宁卫以后,更增加了蓟镇的防卫负担。>
北方的军防重地大宁丢掉了,开平卫孤存塞外,无法拒守,宣德年间不得不移卫于独石口,原在大宁地区筑的城堡全部废弃。>
这样一来,在辽东镇和宣府之间形成声援隔绝之势,京东、京北失去了大片缓冲地带,蒙古各部逼到近边,蓟镇所有关口都成了前沿。>
蓟镇地区由塞外越边而入的河流甚多,形成关隘密集,在两千华里的防线上,大小隘口一百九十余处,重要的关隘也有四十余处。>
历来兵家必争的险关要塞,至少有东部的山海关,中部的喜峰口、潘家口,西部的古北口、居庸关。>
整个明朝二百多年,北边烽警年年皆有,尤其是北撤大宁弃开平,西弃哈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大明,盛世从太子监国开始》 最新章节第572章 狡猾的多铎,网址:https://www.bqgbi.net/332_332485/573_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