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603章 改税(1/2)

过去的模式是,收取粮税,以家中的户丁为主。

家中,有多少男丁,便收多少的税。很多地府家中,良田千亩,因家中男丁不多,因此交税也不多。再加上,地主家的那些无主之地,更是成了偷税漏税的利器。

大明建国之后,朱元璋下旨户部,清丈全国耕地,不得再出现无主之地。

可是,这些户部执行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且不说,这其中的人情。再加上户部尚书经常换人,使得清丈耕地,也进度缓慢。

而那些无主之地,就成了地主们的私地。

至于佃农们,他们起早贪黑。种的地不是自己的,交税也得交两份。

给地主一份,还要给朝廷一份。佃农们自己所能留下的,少之又少。这样的税收制度,在建国之初,弊端并不明显。

但随着人口的增多,越来越多的人,无地可种。可他们还要交税,因此,就有了官逼民反。

“大人,您三思啊。税收,乃国家根本。轻易变动,恐朝廷威望受损。”陈则武的话,让冯轩目瞪口呆。他只有在大朝会时,才会上朝。

他现在也终于明白,这些天,朝廷里究竟在吵什么。

陈则武看向百姓,税收必须要改,而且只能是今日。

改丁税为田税,这只是第一步。下面要做的就是,所有耕地国有化,税收制度国有化。

一棒子打死私田,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是,所有耕地都必须登记在册。无主之地,尽归朝廷所有,并可分给无地的百姓。

至于那些地主,以耕地面积多少阶梯式收税,最高可收至五成。

地主可用佃农,但不可另外收税。佃农自己地的税收,可根据他在地主家所耕种的面积,进行减少。

比方说,佃农在地主家种了一亩地。那佃农自己的地,就可以少交一亩地的税。如果佃农无地,那便不用交税。

朝廷如此依赖地主,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是,朝廷的税收绝大多数来自于地主。

但实际上,在永乐八年时,地主所交的税,仅占全国税收的不到两成。而到了天启年间,这就上升到了六成。

不是地主的觉悟有多高,而是百姓交不起税了。

基数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到后来的崇祯朝,自然就无税可收。一旦地主阶级,选择抛弃大明朝廷,那崇祯所面对的就是一个空壳。

“太上皇,这……”在城楼上,陈则武的所说的每一个字,都传到了朱元璋的耳朵里。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朱元璋与我聊明史》 最新章节第603章 改税,网址:https://www.bqgbi.net/252_252615/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