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276章 士族(2)(1/2)

当国家的权力,都集中于某个群体的手中时。那皇权的旁落,是必然的。这就体现了党争的好处。

凡事,都要适度。

而适度的党争,确实是可以保障皇权的。自从太子朱标监国之后,南书房大臣的权力日益扩大。就有着太多的士族子弟,想要进入这个大明朝的中枢机构,南书房。

这个问题,并不是陈则武的问题。而是权力和权力的碰撞,是自古以来一直都有的大臣和皇权的斗争。

这种斗争,有时候不是那么的明显,但不能不否认的是,它一直存在。

大臣们,代表着一种群体。这个群体叫做,士族。泱泱华夏几千年的历史,基本上可以说是一部皇权和士族的斗争史。即便高高在上的皇权,在面对士族时,也会有所忌惮。

就比如,陈则武在浙江时,那个顾家。一千年的盘根错节,让顾家成了当地影响力最大的家族。

他们的影响甚至超越了皇权,这是皇帝们不得不承认却又无可奈何的事实。

无可奈何是因为,这些人,是维系庞大国家运作的根本。他们掌控着各行各业,千年而不倒。就像百足虫,死而不僵。

正是因为如此,有些百年甚至千年的士族,会在一定程度上挑衅朝廷的权威。这就要看,朱元璋会不会惯着他们。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大臣们代表的就是士族的利益,以明末的东林党为最甚。不能否认的是,在东林党前期,还是出现了比如杨涟、左光斗这样的名臣。而东林党真正开始出现 ,则是在第二代。那时的东林党人,春风得意。他们重新取得了皇帝(崇祯)的支持。

于是,他们开始快速发展,渗透皇权。成了明朝灭亡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你真的不捐粮?”陈则武面前的,就是一个士族的族长,叫做乔力良。这也是一个从唐朝时期,就产生的大家族。北宋哲宗时期,甚至官至宰相。而现在的乔力良的儿子,就是国子监祭酒乔三阶。

乔力良摇摇头,“不捐。”

这样的结果,陈则武已经可以预料到了。只是,陈则武搞不明白,为什么朱标会想到让山西的士族给灾民捐粮呢。

“这可是太子殿下的旨意,你这是要抗旨了?”

乔力良考虑了一会,笑着说道,“既然是太子殿下的旨意。那行,我乔家捐五担粮。”

“五担,太多了吧。”陈则武觉得,这个乔力良是在骂他。五担粮食,估计出乔家大院时,只能剩下三担。到了地方官手里,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朱元璋与我聊明史》 最新章节第276章 士族(2),网址:https://www.bqgbi.net/252_252615/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