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步骑对抗模型之二 原创(1/3)
一、资料
本文所说的“驻队”就是宋代吴阶、吴璘所用“驻队矢”和“叠阵”的基础阵,其形式为前排枪兵跪坐不得起,依附在拒马蒺藜后攒刺;后排弓兵、弩兵后退装填轮射,或是由后至前轮流起立射击;最后,当肉搏战激烈时,枪兵起立搏斗,弓弩兵用短兵上前助战,骑兵视情况援助,打退敌人后重新布布上第二阵。这是宋军常用阵。
本文所说的“起队”是相对于“驻队”起的名字,指其他时代常用的平原野战阵型,其形式为弓弩手先在枪刀手前射击,然后在敌骑逼近到三十米或五十米内时退到枪兵后面,最后全军进入肉搏。历史上,最容易找到的的资料为唐朝《通典·兵典》里李靖兵法和明朝戚继光的《练兵实纪》等书。
先看宋朝的《武经总要·前集卷二·教弩法》:
"唐诸兵家,皆谓弩不利于短兵,必以张战大牌为前列以御奔突,亦令弩手负刀棒,若贼薄阵,短兵交,则舍弩而用刀棒,与战锋队齐入奋击;常先定驻队人收弩(恐弩临时遗损)。近世不然,最为利器。五尺之外,尚须发也,故弩当别为队,攒箭驻射,则前无立兵,对无横阵。若勇骑来突,驻足山立,不动于阵前,丛射之中,则无不毙踣。骑虽劲,不能骋,是以戎人畏之。又若争山、夺水、守隘、塞口、破骁、陷勇,非弩不克。用弩之法,不可杂于短兵,尤利处高以临下,但于阵中张之,阵外射之,进则蔽以旁牌,以次轮回,张而复入,则弩不绝声,则无奔战矣。"
笔者认为,这完全是宋代文人的吹嘘之语,原因是这一段话里关于用弩的要点,完全是照抄唐朝杜佑的《通典·兵典》的。兹摘录《通典》如下:
“不可杂于短兵,当别为队,攒箭注射,则前无立兵,对无横阵。复以阵中张,阵外射,番次轮回,张而复出,射而复入,则弩不绝声,敌无薄我。夫置弩必处其高,争山夺水,守隘塞口,破骁陷果,非弩不克。”
对比两段话,可以知道,唐朝兵家本来就认为弩兵“当别为队,攒箭注射,则前无立兵,对无横阵。”他们的认知并不是不如宋代。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误会?
笔者查阅后认为,原因多半也是出于《通典》一书,或是其他籍本的李靖及别的唐将兵法。《通典》是唐朝记载李靖兵法最可信、最多的一本,里面弩兵的战斗操典的确如《武经总要》所言。
那么,《通典》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看起来自相矛盾的说法呢?
笔者认为,关键是要把这里面兵法的精髓读懂。笔者注意到,无论《通典》还是《武经总要》,都有一个类似的意思:
《通典》“夫置弩必处其高,争山夺水,守隘塞口,破骁陷果,非弩不克。”
《武经总要》“又若争山、夺水、守隘、塞口、破骁、陷勇,非弩不克。。。。。。尤利处高以临下。。。。。。”
从以上可以看出,弩兵最好、最有利的布置地形是“以高临下”的山岗土阜等高地,这就是解释矛盾的要点!因为弩兵要达到不间断的无顾虑射击,需要有效的隔断防护,使敌人不能迫近肉搏。
到此,看过笔者拙作“古代中国步骑对抗模型之一”的读者应该很好理解这一点,因为那篇文章已经证明了古代远射兵种对骑兵打击的有限性,以及必须建立有效的隔断防护。李靖兵法中弩手近战舍弩用刀棒的原因,就是野战无有效屏蔽,这是《通典》里很明确的。至于李靖为什么没有强调首先建立有效屏蔽,可以认为战场情势瞬息万变,他举的只是一种情况中的一种打法。另外,笔者认为,李靖的这种做法里还蕴含着强烈的进攻意识和对弓弩杀伤力的深刻认识,笔者将在第二部分进行分析。
在古代,较常见的隔断防护就是拒马蒺藜和车营,宋代吴阶、吴璘是一个著名例子,明代戚继光、俞大猷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明末辽东王》 最新章节古代中国步骑对抗模型之二 原创,网址:https://www.bqgbi.net/233_233528/6.html
穿呀!主神
私房医生
巫者逆天
璀璨人生叶云辰萧妍然
神话版三国
姜小白李思妍
盛宠太子妃
万字旗下的第三帝国
网游之代练传说
太古星辰诀